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把握全球稀土命脉中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能否成为反制王牌?
时间:2024-03-30 14:24 点击次数:72

  稀土到底是什么?中国稀土储量领跑全球,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国家竞争力?博采众议地球议,今天小议就和大家聊聊稀土到底“稀”在哪里,新来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1949年,一名地质学家在美国西部的芒廷帕斯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矿石样本,将其寄给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本来他的任务是寻找铀元素,但是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矿场,而在他之前,日本人在中国也发现了这样的一个奇怪的矿场,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开采便已经战败,这两个矿场正是美国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和中国的白云鄂博稀土矿。

  中国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占国内稀土资源储量的90%以上,号称“稀土之都”,而中国的稀土储量曾经占全世界的71%,那么现在国内储量还有多少呢?小议翻了翻国内和国外公布的数据,发现各个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在23%-37%之间,那么这个稀土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中国稀土资源大量流失?

  很多人对于稀土一词都是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只觉得这是一个战略资源,全世界就中国最多,很多不关注稀土的人对稀土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稀土是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元素周期表相信大家都知道吧,这张表中的15种镧系元素和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和钇都是稀土元素,总共17种,而在这之中有七种是轻稀土,十种是重稀土,轻稀土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但是重稀土,基本上只存在于中国。

  最早发现稀土的是芬兰的化学家加多林,1794年,他从一种形似沥青的重质矿石中分离出了第一种稀土元素,钇土,称之稀土的原因就是因为18世纪的时候,发现的稀土矿物较少,只能用化学法制作出来少量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历史上习惯地把这种氧化物叫做土,所以有了稀土这么个名字。

  但是稀土真的稀少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稀土一词,是出于历史因素而造成的误会,18世纪以后,人们逐渐发现,很多稀土元素的含量一点也不少,比如说镧、铈、钕,它们和地壳中的铜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分布的很散,难以整合利用。

  稀土被称为“万能之土”,它的用途之广泛甚至可以和钢铁并驾齐驱,在工农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人类对稀土的研究和利用当中,美国人可以说是先行者,也是最先将稀土元素应用于军事的国家之一。早在二战时期,他们将稀土元素的一种——钼用于制造装甲,战舰、装甲车因为添加了它而变得坚硬无比,战斗力爆表。

  也正是在二战之后,世界各国纷纷认识到了稀土元素的重要性,加紧了军用稀土元素的研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北约军队用不到300人的轻微代价,重创伊拉克百万大军,美国航母战斗群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以及F-117隐形轰炸机投下的一枚枚精确制导导弹,震惊了全世界,而他们的制导系统中,就大量运用了稀土元素。

  随着军事装备的现代化,稀土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都离不开稀土。虽然稀土元素并不是现代军工的“主菜”,但是它却是“工业调味剂”,没有稀土元素加持的现代军工,就像炒菜不放盐一样,谁又能吃得下去呢?一支现代化部队如果没有稀土元素,战斗力将会直接下降数个档次,甚至是完全丧失。

  稀土元素的应用始于军工,但绝对不限于军工,尽管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对它的认识十分有限,但是它所表现出的出色潜力博得了广大科学家们的青睐,而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稀土元素的应用愈加广泛。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稀土元素种的铕引发了一场彩电行业的革命,科学家们在一次偶然中发现,掺入铕的荧光粉不但亮度高,还色彩鲜艳,发展到后来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色彩绚烂的液晶屏幕。在那之后,稀土元素在工业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从石油化工到玻璃陶瓷,再到新材料领域,稀土已经将我们的生活渗透的彻彻底底,我们手上拿的手机,电脑的显示屏,都离不开稀土,甚至可以说现在的我们离开稀土,文明就会跌落。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稀土这么重要,中国又有着如此丰富的储藏量,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像石油输出组织那样,利用稀土大赚一笔?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稀土很重要并不代表着需求量大,事实上,稀土元素的使用量和其他金属比起来简直连零头都算不上,铜的需求量大约是稀土的100倍,铁则是1000倍。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稀土并没有“稀”的地位,在国际上只是以“土”的价格被贱卖,这里边的故事说起来沉重,听起来也痛心。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的稀土生产工艺十分落后,美国更是因为芒廷帕斯稀土矿而垄断了全球稀土资源的供给,我国没有分离稀土的工艺,只能低价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高价进口稀土制品,一些国家还把稀土生产技术作为高度机密对中国实行封锁。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国加快稀土分离与提纯技术的开发。

  那个时代是中国人民在危难之中挺起腰杆的年代,而撑起新中国腰杆的,正是一众“国之脊梁”,徐光宪就是其中之一。

  徐老先生是浙江人,他在1951年的时候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职。看着稀土如此重要的战略资源却只能够以白菜价在国际市场兜售,徐光宪心急如焚,他下定决心要研究稀土的提纯技术,打破帝国主义的垄断。

  1972年,徐光宪同当时国内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一样,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始了对提纯稀土的攻坚战。当时国际上稀土分离的主流方法是“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但是这两种方法有着不小的缺陷,那就是分离成本高,提炼出的稀土元素纯度也低,不适合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更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徐老先生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就是把核燃料萃取技术运用到 稀土上。在当时,稀土界根本没人相信萃取技术可以运用到稀土工业生产上,但是徐光宪不信这个邪,开始了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实验。他每周工作时间长达80个小时,白天“摇漏斗”、做实验,晚上点灯夜战、研究理论。

  三年之后,当徐光宪将纯度高达99.99%的镨钕元素摆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外国人纷纷为之震惊,中国的稀土提纯技术也迈入了世界前列,正是因此,徐光宪被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稀土之父”。

  从那以后,稀土的分离提纯再也不是外国人的专利,徐光宪先生更是不断进行量产实践,在他的帮助下,一个个提纯工厂建立起来,中国摆脱了外国的技术封锁。

  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初步实行,稀土行业作为当时的高利润行业,吸引了大批地方企业和私营企业。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徐光宪老先生发明的生产工艺并没有获得专利保护,国有企业技术人员为了追求经济收益,纷纷跳槽,而这就导致了稀土生产门槛大幅降低,无数的稀土生产企业破土而出,一些小型的“黑矿场”也被不断发掘。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稀土产量和出口量急剧扩张,继稀土原料卖出白菜价之后,提纯之后的稀土再次以低廉的国际价格流失国外,从1990年到2005年,由于稀土企业的恶性竞争,稀土矿石价位从11700美元一吨跌到了7430美元一吨,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了30%到40%。

  在那个全球高科技材料需求呈几何级增长的年代,中国这样井喷式的稀土出口对西方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拥有稀土矿的国家普遍实行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的政策,转而从我国进口作为战略储备,美国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就是在这个时候封存关闭的。

  这个时期美日等国购进的高质量单一稀土至少可供应工业生产使用20年,也有的媒体报道称超过40年,发达国家的资源品贸易和生产企业完全控制了国际稀土价格,而我国的稀土储量则快速直线下降。

  好在我国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些年在限制稀土开采和出口方面作出了莫大的努力,虽然此前流失的稀土资源令人惋惜,但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中国的稀土量如今在世界上依旧是领跑全球,更别说重稀土基本只能在中国找到。稀土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资源,只有将其真正利用起来才能够转化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这方面来看,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任重而道远。

  本期到这就结束了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喜欢本期的朋友别忘了点赞转发加收藏,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动力,我是小议,下期我们不见不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7 新城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